从登山到电影,中苏电影贸易往事
本篇文章3807字,读完约10分钟
电影《攀登者》中有一个感人的历史故事,它表明,当中国登山队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时,前苏联在国际社会中起了带头作用,否定了我国的登山成就。另一方面,我们登山队的核心成员也在前苏联学习和训练过登山运动,大家都承认当时中国得到了前苏联的一些帮助。当时,中国和前苏联确实有点“相亲相爱,互相残杀”的味道。
事实上,在那些日子里,不仅是登山等运动,还有我们最关注的文化方面,尤其是电影,中国和前苏联也有从“帮助”到“抵抗”的历史。通过了解中苏两国过去的电影贸易,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重视电影文化传播,前苏联也有利用电影贸易抢占中国电影进口市场的野心。更重要的是,面对前苏联对中国电影业的侵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决心。
值此祖国70岁生日之际,是时候回顾一下建国初期中国进出口电影的历史了。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提出了“一边倒”的国策,不仅在政治上落入了前苏联阵营,而且中国作为全球社会主义的重要成员加入了社会主义联盟,这也为新中国政权提供了许多合法性。此时此刻,新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重建中国人的认同感。当时,决定帮助群众获得社会主义认同的手段是电影。
著名的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
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增强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中国引进了大量前苏联的故事片、科教片和短片。根据《重写电影史》的统计,从1949年到1957年,中国进口电影的数量在短短8年内从3部增加到103部,增长了30多倍;短片的数量从17部增加到了76部,是原来的四倍多。在这些进口影片中,有65部是前苏联的故事片,63部是前苏联的短片,分别占总数的63.1%和82.9%。可以说,作为一部进口电影,前苏联电影在当时的中国有着最广泛的传播,最高的市场份额和对我们文化最大的影响。这一市场份额是漫威无法比拟的,它现在在中国很受欢迎。
不仅在市场上,而且在观众的反应中。在过去的八年里,中国有超过14亿人在看前苏联的电影,其中,经典的苏联红色电影,如夏伯阳、列宁的《十月》和《平凡的一个士兵》,在中国已经看了超过2500万人。当时很受年轻人欢迎的苏联电影,如《年轻的卫兵》和《农村女教师》,被观看了1500多万次。可以说,在我国建国初期,观看前苏联电影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娱乐生活和情感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时深受年轻人喜爱的“青年卫士”
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用了八年时间,通过引进大量前苏联电影,加强了新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认同感。前苏联电影向新中国人民展示了美好的社会主义生活,使红色电影中的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一代中国人心中的楷模。同时,也增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济不发达的中国人民对未来的憧憬和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所有这些社会福利也可以说是影响至今。从电影开始,中国文化就进入了一个“大红色时代”。
当大量来自前苏联的电影被引进时,为了更顺利地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中国还有另一个帮助推广红色文化的措施——赶走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被分为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上是“针锋相对”。再加上美苏冷战的影响,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既能容纳美国又能容纳前苏联的国家电影市场。在决定“一边倒”前苏联之后,好莱坞被排除在当时的中国电影市场之外,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
然而,好莱坞在中国市场开始变得冷淡,这可以从翻译电影的数量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译制电影是前苏联的《平凡的一个士兵》,而上海电影制片厂主要从事翻译行业的第一部译制电影也是苏联电影《小英雄》。长期以来,从1949年到1966年,苏联电影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半。根据《重写电影史》的统计,长春电影制片厂在过去20年里共翻译了452部电影,其中399部来自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中226部来自苏联,分别占总数的88.27%和50%。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主义国家,只有53部电影被进口和翻译。
从1950年开始翻译工作的上海电影厂到1966年,仅用了16年时间就翻译了424部电影,其中苏联电影179部,占总数的42.2%,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电影176部,占41.5%,资本主义国家电影69部,其中19部(近三分之一)是196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翻译的
前苏联不仅通过翻译电影的数量在中国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由于当时两国政治立场的联盟,还多次以电影周和展览月的形式阻止了电影文化的传播。例如,1950年,前苏联在中国30个大城市举办了中国电影周,这有助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电影出口到外部世界。从那以后,在1951年、1954年、1956年和1959年,中国的电影节在前苏联的莫斯科、苏宁格尔和各共和国的首都举行,中国电影人每次都被大量邀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之邦,自然要回归前苏联的礼仪。从1951年到1957年,中国为前苏联庆祝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汉口、重庆、Xi等城市举行了大规模的电影周。当时可以说,影响范围之广,观众层次之广,举国欢庆的电影氛围,这是现在很难看到的。其中,1952年中苏友好月极大地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而新中国引进的第一批彩色电影,如《难忘的1919》、《骄傲的唐巴斯》、《维纳斯英雄》和《晴朗的夏天》,在该活动月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观影活动甚至深入到了农村、工厂和部队。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骄傲的唐巴斯》的剧照
这八年的蜜月期是中苏文化交流的好时机,也是电影在中国普及的好时机。这不仅有助于新中国人民通过电影来确认自己的新身份,也使电影文化早日深入人心。可以说,这段时间也为中国电影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的十年停滞之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然而,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并不总是稳定的,中苏电影贸易背后隐藏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与前苏联的贸易合作的弊端是在1957年发现的。当时,中国意识到,虽然引进了大量苏联电影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但我们自己的电影并没有输出到外部世界。长期持续下去对经济和文化建设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当时前苏联内部出现了政治分裂,世界各地的东方集团开始出现动摇的迹象。前苏联兴起的修正主义也被我们的领导人视为一种“万恶之源”。在两个方面的刺激下,中国电影市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远离苏联,直到完全被孤立。
首先是进出口不平衡,这可以从数据中看出。根据《当代电影》的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2年,中国从前苏联进口了951部电影,包括394部故事片和557部短片。在此期间,前苏联只从中国进口了198部电影,其中前八年的数据更少,只有59部电影。也就是说,在意识到中国不再愿意合作后,前苏联试图挽救的“面子工程”有100多个。
但是现在关注中国电影的介绍已经太晚了。
1958年,中国意识到电影贸易的不平衡,决定不再被动。那时,中国已经有了自己制作红色电影的能力,确立人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初衷也可以自己解决。因此,在那一年,中国异乎寻常地只从前苏联进口了20部电影。苏联意识到形势不对,立即将出口电影的售价从原来的3.5万卢布降到3万卢布,增加进口中国电影的数量以进一步取悦中国,并将报价从7.5万卢布提高到9万卢布。1960年,它与中国文化部重新签署了交换协议的条款,目的只有一个——在中国电影市场保持大蛋糕。
那时,人们非常喜欢看电影
前苏联没有注意到的是,中国自己的电影制作业发展迅速,由于意识形态问题,他们自己的电影不再符合中国的价值政策。
面对苏联的逢迎,中国没有太在意。直到1964年,它一直保持着每年进口10-20部苏联电影的习惯,并保持着贸易关系的存在。但是在另一个文化方面,他开始批评前苏联。当时,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公开批评苏联电影《向南飞》:“过分渲染战争的残酷和不幸,是对追求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艺术的一种反应。这部电影的上映不利于当今的国际斗争形势...影片描述了苏联背后的混乱局面,人们之间没有革命友谊,苏联人民也没有革命乐观主义。”
夏衍批评的《雁南飞》剧照
当时,夏衍的言论是对苏联内部不稳定的直言不讳的攻击。此后,前苏联意识到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没有恢复的余地,开始批评中国。1962年,苏联导演楚赫拉伊发表了一篇题为《他们站在自我风格》的文章,批评“中国电影是教条主义和反艺术思维方法的标本。”
在夏衍成为文化部副部长之前,
他已经是著名的编剧,他的代表作有《风云儿女》和《春蚕》
就这样,双方互相攻击了两年。1964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从未引进或翻译过前苏联的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苏电影的“舌战”中,世界各地的其他电影产业都支持中国的强硬态度,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也对苏联电影的修正主义进行了批评。结果,中美关系得到缓和,双方的电影贸易开始“轮换”,并发展到今天。
中国电影现在有多好?在国庆档案下,它迅速帮助中国电影市场突破每年500亿大关。如今,我们不需要引进其他国家的电影来帮助普及价值观和建立国家认同。我们自己的主题电影越来越好,越来越好,票房也越来越高。
中国一直是一个大国,但我们也承认,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衰弱时,我们需要其他国家的帮助。但是当其他国家只把我们当成肉末时,我们会坚决反击,自己站起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又回到了大国的行列。现在,在文化层面上,我们可以自信地说我们是一个电影大国。
标题:从登山到电影,中苏电影贸易往事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3377.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