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辞世 一生知遇遍梨园 至今传唱谭家腔”
本篇文章2204字,读完约6分钟
2019年5月谭元寿参加《谈艺讲稿北京》活动拍摄/记者王晓溪
谭元寿主演的《沙家滨》
谭元寿主演的《定军山》剧照
七代传承的京剧谭元寿不仅是梨园传奇,更是家风立身的现代典范,现任谭派掌门谭元寿是京剧界一代最高的艺术家之一。 10月9日12点左右,曾经在《沙家滨》中郭建光一角红谭门第五代在北京去世,生命固定在92岁,梨园传说的故事也由后辈继承……

“我不是国宝。 京剧才是国宝”
据说谭家史是一部浓缩的京剧史。 说是梨园行的第一家人也不为过。 谭七代见证和经历了京剧的形成和辉煌。 流传至今的不仅仅是演戏,而是一首歌和表演的最高境界,是跨越时间和空之间维度的人文遗产。
高祖谭鑫培从湖北江夏出来,创立第一个京剧流派以来,谭家一门持续了百年。 92岁的谭元寿作为国家级“非遗留”传下来也被认为是“国宝”,但他自己说“不是国宝,京剧才是国宝”,显示出家风纯良。 虽然现在谭元寿离开了人世,但谭门的七代除了艺术舆美、天眷、以及自身的坚守之外,“戏为高调门、人为低调门”的家风也将继续伴随谭氏一门中兴于京剧。

高祖谭鑫培不仅为京剧老生整理和改编了近期的百家戏剧潮流,还创造了京剧最初的流派,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作为四须生之一的谭富英,继承了谭鑫培、余叔岩的艺术体系,成为正宗老生的标杆,“学损,难人,人有厚有己之道”,成为谭家的立身之本。

最先崇拜的是杨小楼
肖长华将其命名为谭元寿
小时候,谭元寿经常看京剧大师杨小楼的表演,高大英武的身影,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杨小楼成为谭元寿一生中第一个崇拜者。 他对谭元寿的那句话承诺:“快成长,唱把戏,成为好角,成为天下。” 小时候谭元寿和父亲一起去余叔岩家学戏,余叔岩传授给他父亲的余派唱腔和动作要领,在幼年的谭元寿梦中,记忆中都是余派唱腔,影响了他的艺术人生。

10岁进入富连科班学艺的第一天,前辈肖长华给他取名谭元寿。 在富科班的7年间,谭元寿学近百出戏,奠定了深厚的艺术基础。 1952年,他在上海为抗美援朝募款义演,连续15场演出《野猪林》。 在此期间,周信芳老师来看戏,鼓励他如何运用眼神和举止,向祖先学习,文武兼备。 宠若惊讶的谭元寿谈了一生的感想。 叶盛兰的知遇之恩更是让谭元寿刚从富连科班毕业,在他的育华社担任二牌老生。 荀生也邀请谭元寿参加他的剧团,并为此扮演二牌老生。 这些对17、8岁的年轻人来说确实是最高的荣誉。

谭元寿从来不隐瞒自己的偶像是李少春。 李少春演《野猪林》,演《打积木》,在演猴子戏之前,他一直一起学习表演。 那时,如果没有服装,李少春借给他,告诉他唱文戏时要加把劲,武戏也同样要加把劲。
连续上演《沙家滨》40场
攀登个人艺术的最高峰
幼年时与父亲谭富英一起出演上海黄金剧场,这是谭元寿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登台与观众见面。 当时程砚秋和谭富英带着他唱了《汾河湾》孩子的诞生。 那一年,谭元寿才五岁。 因为年幼,所以没能实现尚小云说的“长大后我带你演戏”的愿望,但是之后谭元寿和尚长荣合作了30多年。 关于谭梅两家的交往,可以说是梨园佳话。 梅兰芳大师在谭元寿20岁时自己打电话回北京,和梅萧玖一起在北京唱歌。 另外,在家对谭元寿和梅萧玖说了《渔杀家》和《大登殿》两部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谭元寿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京剧团,并随团向朝鲜慰问志愿军。 此时,爷爷谭小培病了,但鼓励谭富英和谭元寿慰问朝鲜前线。 谭元寿和父亲回来的时候,祖父已经离开了人世,所以他也觉得忠孝不能两全。

20世纪50年代,谭元寿和父亲参加北京市第一个国营京剧团,从此成为文艺工作者,长期被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乔(盛戎)、赵(燕侠)携带和栽培——马连良自小 张君秋很珍惜他,先演韩琪,再演杨六郎,再和他一起演《龙凤呈祥》中的刘备。 裘盛戎主动邀请他一起演《将相和》和《连环套》。

1962年,谭元寿受北京京剧团和周恩来总理邀请到香港演出,有幸见到孟小冬。 孟小冬看到《失空斩》后深受鼓舞,成为他一生的幸事。 在演现代剧的年代,赵燕侠与马长礼、刘秀荣、洪雪飞等人共同创作演出了现代剧《沙家滨》。 那时谭元寿连续40场演出《沙家滨》,达到了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峰。 谭家的四代人都在北京京剧院工作,这里也是谭家的根据地。

谭八代7月出生
四世同堂天伦之乐
谭家宝贝中,慈禧太后御赐的绢矢衣最为珍贵。 年近八旬,谭元寿穿着已有百多年历史的服装粉墨登台表演《连环套》。 今年文化遗产日,北京青年报与颐和园合作,在当时谭鑫培出演的德和园舞台上,展示了服装,分享了谭鑫培当时演出的趣事和京剧形成的故事。 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更彩演唱了《定军山》。

2019年5月26日,91岁的谭元寿与谭孝曾、谭正岩一起登上首都剧场舞台,参加北京青年报和北京人艺携手举办的“说书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梨园行从未有过的“谭门三代”为现场近千观众带来了谭家百多年的风雨。 那天谭元寿兴致很高,和老朋友蓝天野拍照聊天,上台讲话,和子孙和弟子们再次合唱《定军山》。

今年7月,谭门第八代出生,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维持了短短两个多月,谭元寿带着家族的荣耀离开了人世。 从宫中的《无谭不欢》到民间流行的《谭腔》,再到四代人在北京剧场服役,京剧谭门对艺、对人的“严”和“孝”继续积淀,来自京剧鼎盛春天道路的谭氏一门也后辈传诵传奇……

文/本报记者郭佳
统一/刘海华
标题:“谭元寿辞世 一生知遇遍梨园 至今传唱谭家腔”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41080.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