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谈剧场:剧院是一场多角关系”
本篇文章6367字,读完约16分钟
主题:剧场是多边关系
时间:年10月24日下午2点
地点:大麦超剧场
嘉宾:赖声川华人戏剧家
史航编剧,策划人
主持:张伟“新世相”的创始人
我们都生来就有创造性
赖声川:我有一出戏叫《十三角关系》,看戏的时候全员都在计算这些人的关系吗? 明明是三角关系,怎么会变成十三角呢? 确实,剧场是多元的关系。
很多人问我,怎么能当导演? 怎样才能成为编剧呢? 多么有创意啊? 在我写的《创造学》一书中,一个首要的概念是“我们每个人,生而有创造力”。 这是我非常相信的。 但是,每个人的创造力都被很多因素阻挡或破坏了。
那么,如何释放这个想法呢? 我们学习两个事件。 首先我们要学习做法,学习事件的做法。 而且我们在人生中必须学习智慧这种东西。 聪明的控制方法。
各行各业都一样。 例如,你在公司界,知道很多管理的妙方,但你没有更大的智慧和视野。 关于公司本身,你的企业自己必须做什么? 那个做法没什么用。 智慧和做法合二为一。
那么在剧场创作,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需要智慧才能创作戏剧。 灵感来了之后,如果我以为只是空,没有办法,我也不会。 同样,如果我只有一个想法空,以观众为中心,我们的戏围绕观众走,很酷,但我没有故事,也没有更深刻的灵感,就像“梦想”一样

智慧和做法正好融合的时候,也许能做出完美的东西。 这是创造学的基本概念。
当然更深的问题来了。 关于“什么是做法”,我们很幸运,做法太多了,书也太多了,老师教了我们各种各样的做法。 但是“智慧是什么”? 你从小学到大学到研究所,世界上没有被称为智慧学士学位的学位,也没有被称为智慧学部的大学本科。 我在斯坦福、伯克利教过,没有《智慧101》这门课,没有初级智慧、中级智慧、高级智慧。

我该怎么办? 只能让你自己处理这个问题。 真正的问题是,你开始看艺术作品,看剧场的作品,用智慧和做法,你可以很容易地分解很多事情。 昨天去看电影的话,我觉得是个很棒的把戏,但什么也没说。 这部电影只是智力低下,做法很强。 或者看到什么你会觉得很深奥,但那个我好像不知道。 那就是智慧很强,但做法很弱。 智慧和做法比肩膀少。

我说了对我们来说,剧场是多面的、多样化的关系。 这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 我们如何达成这些关系,智慧和做法?
请小心。 你的想法很容易被消除。
赖声川:我自己的过程很感兴趣,非常多样化。 我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剧场,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导演,成为编剧。 但是,我从小就是个很艺术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我的家人,我的父母鼓励了我,他们没有限制我。
我经常说故事。 有一天,在上海的街上看到妈妈带着一个5岁左右的男孩。 那个男孩看着天空,说:“妈妈,看。” 妈妈:“什么? ’“一条狗”下一件事真的很残酷,我有点伤心。 接下来的事是因为妈妈打了他一巴掌。 她说:“这是云。” 另一位创造者被抹杀了。

你自己不知道你的创造力是如何被消灭和杀害的。 不管是在家还是上幼儿园或小学,你的想法都很容易被抹去。 如果有孩子的话,听我的话请注意。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关掉那个吧。
对我来说,创造力必须始终保持流畅,尽量保持流畅。 当然社会,学校给了我很大的压力,必须将其抹去。 但是,我好像有办法留下来。
我小时候喜欢画画。 我在台湾读的高中,我觉得我们的头脑很感兴趣。 一直背书,背着奇怪的高考后就忘的东西。 真的很烂,考上学校后脑子自己把它删掉了。 我也是为了什么,什么东西可能真的没什么用?
上了大学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东西了,我开始了音乐。 我和朋友打乐队打布鲁斯。 我们在台北,在小咖啡店玩了好几年音乐。 在学校读英语系,文学部分很吸引我,然后开始读一点小说,读一点诗。
我在辅仁大学上学。 正好我们图书馆有一本好一点的借书。 可以在里面看。 无论是在拍摄方面,还是在电影方面。 在非常封闭的社会里,我突然感到解放了。 在那种情况下看了一点大师的作品,我们自己成立了电影公司。 能找到进口到台湾的欧洲艺术电影,我们放入了放映室。 那个时候,一群朋友开始看费里尼,看法国的本潮,那个时候也不太清楚。

剧场? 没有台湾没有剧场。 一年可能有一两次有点意思的演出,但大部分都没有。 有戏曲。 我们是没有现代剧场的社会。
最后我想大学毕业,出国留学。 我可以选择的有两条路。 一个是文艺创作,我想做小说。 我想写小说。 又是戏,我不太明白的东西。 就在那时,我决定和妻子丁乃竺结婚。 一起面对未来的挑战。 我们申请了大约10所学校,她申请了别的科系。 结果,有兴趣的是,我把文艺创作的学校全部收了,就没收她,把演戏的学校全部收了,也收了她——老天叫我不要学小说,开剧场。

最后去了加州伯克利。 没有理由,喜欢。 因此,他放弃了夏威夷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据说他们至今仍心怀怨恨。 因为那是从来没有人拒绝过的奖学金,所以我也很惭愧。
他非常丰富的学习是如此多样
赖声川:到了伯克利,真的不擅长剧场,但是那个时候我想学那个,学学。 我的目的是回到我们的亚洲后如何使用。 在没有戏剧存在的社会里,如何建立剧场呢? 那时也心神不宁。
在伯克利读的是博士。 戏剧博士学位实际上是等于学术博士和艺术硕士的导演。 我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了很严格的训练,每天都在排练室学习教练。 在教室和图书馆,每学期写很多报告。
伯克利真不是开玩笑,水平很高。 我进去吓了一跳,一共十个人。 在各自自我介绍的时候,分别是“在伦敦西区已经拍过戏”、“到处都有硕士学位”、“哈佛硕士学位”、“挪威国家剧场的”、“智利的”。 我们是一群国际同学。 到第二年为止丢了五个,但我留下了。 第三年又丢了两个人,留下了三个人。 严格来说,这些人不是自己去的,都被除掉了。 而且我还活着,最后是他们史上最好的成绩,我毕业了。

在这个过程中,每天在剧场,在排练室学习戏剧指导方法。
我有一个很牛的老师。 他上课不看学生。 很快他就会说话。 他说:“是的,位移是什么? ”。 有一本叫alexander dean的人写的书。 “从69页翻到70页,读完就行了”“节奏是什么? 请打开第72页。 ”
其实他很有幽默感。 他讽刺地说,看什么都行。 我说没用。 真正有用的是在舞台上演戏。 然后我们拍戏。
我第一年每十周交大概十几分钟的台作品。 第二年非常激烈,每10周进行一次完美的、40分钟的、独幕的演出,这是自己的指导。 包括所有的照明、服装、预算零在内,不允许一分钱搞这个案子。 年内的三出戏。
这很重要。 因为给上百万的预算做一件事是感觉,规定做一件事一毛都不用是另一种感觉。 那个学习不同。 你真的必须想办法,改变一切东西。 不是去借钱改变它,而是真的用你的想法改变它。
第三年是一两个小时的戏,对外卖票,是针对社会的作品。 演出地点在图书馆里,教室里。
剧场史是什么? 读剧场史,读建筑史、美术史、音乐史、舞蹈史,这些都是一起的。 对我来说,那一段很丰富的学习就是这么多。 学习结束后,我觉得可以自信地和大家说话,我的西方剧场史没问题。 真的,我的老师们都是专家,可以说很精通。

请听希腊的悲剧。 听听莎士比亚的时代。 请听听法国新的古典时代。 请问现代的事。 其实我们在深入研究。 莎士比亚的剧本我当然都看过。 另外,我还看了他同一个时代、同一代其他作家的剧本,研究了其演出。 然后我的老师们告诉我不要读书。 你必须自己研究。

人与人关系的艺术之一是戏剧
赖声川:那到底主要的资料是什么,我们真的去调查一下。 那年的资料是一点工具的清单。 我们今天,如果几百年后,人们想知道超剧场是什么样子的话,也许能看到签约者和谁签约了。 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然后用这个方法包起来,那当时应该怎么演出? 最重要的资料是什么? 是戏剧本身。 你要入戏了。 莎士比亚是怎么写的? 怎么排列? 像《亨利五世》一样首次出现了歌曲队。 你看到歌队以为大多数人,不,歌队是一个身体,一个独白,一个说客。 你知道这出戏有两个小时。 大约有多长? 请读一下。 你为什么说我读了三个小时? 那说明他们的语言非常快,如果莎士比亚用这样的方法表演的话就是四个小时了。 《哈姆雷特》大概6个小时完不了。 所以他们也需要非常迅速地说话。 这样,在那个舞台上有什么样的控诉,才能演出莎士比亚想要的东西呢?

说书人说:“我们今天的戏要带你从英国去法国,从法国去哪里?” 这是京剧的概念,空是白舞台,然后我们说哪里。 我开始真正了解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是什么。 如果你不擅长当时的美术,你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吧。
所以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的所有这些历史,我在几年内就明白了。 明白之后,对导演有什么用呢? 编剧有什么用? 我可以告诉你没什么用,但有一点是有用的。 因为剧场是剧场。 进入排练室,你是画家或建筑师,没用。 只有你如何带领这些人完成你脑海中想象的戏剧,这才是有用的。 所以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艺术。 这就是戏。

到了一点,你的美术史进来了,你的音乐进来了,你选择这边用什么样的音乐,你选择这个会变成什么样……当你知道一切的时候,你的选择很容易做。 这就是我今天想给大家的最重要的话,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你会怎么选择? 我想为自己的家选择盆景,但是对盆景一窍不通的话,当然会白选吧? 如果你弄清楚了,全世界盆景的长度会变成什么样? 多少钱? 怎么样? 你的选择会变得合适。

所以,我们的剧场是多元的、学习的、缘分的。 在观众看来,他也知道多元的东西创造的东西是唯一的经验。
张伟:你认为看戏是开头提到的学习智慧的方法吗?
莱声川:当然看戏是一种方式。 但是,首先要了解智慧和做法的不同,才能分解这部作品怎么样。 看戏本身能不能创造智慧,并不简单。 看戏本身。
张伟:现场会出现很多即兴的、有趣的、意想不到的东西。 赖老师经常作为演讲者和讲师出现在现场,自己有什么特别的现场体验吗?
赖声川:我既不是演员也不是演员,所以我在舞台上没有经验。 但是,我教了20多年。 通过演戏,我掌握了奇怪的特异功能。 也就是说,我实际上知道时间。 我记得有一年我在北师大做了演讲。 他们叫我一个小时不要超时。 然后我讲完之后,他们正好看了60分钟。 这可能是教师长久以来教导的后遗症。

在排练室里演戏,你会发现这是12分钟或者12分钟。 今天怎么过15分钟那是个问题。
张伟:所以,你对时间的流逝很敏感。
他们的创作者必须自己记住时间,让我们忘记时间。
疫情是非常宝贵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
张伟:想问一下两个人的疫情期间是怎么度过的? 疫情期间,有没有哪怕一种以前没有的、新的独特感受?
赖声川:听说在疫情期间,史航是世界上读过最多书的人。
我一月底到台北,冬天变成夏天,夏天变成秋天。 很久没在台北花这么多时间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确实有很多机会做案子。 都是因为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就像文案性的工作一样,就像这本书一样,有七个新的剧本。 更重要的是,我的12个英文版的我的剧本是我自己翻译的,明年将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前试过,在疫情期间,有一种慢慢走40万字自己一个字的方法,包括“如梦似梦”“曾经如此”。 所以很开心。 而且,更高兴的是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我觉得这很重要。 我们平时不怎么理睬。

我除夕回长春了。 这半年几乎都在长春,确实在读书。 不只是在看书,其实是在玩书。 我这半年读了120多本书。 我觉得疫情期间很重要。 你有点回归本源了。 比如书的本源是插图,我现在理解了这个事件。
张伟:虽然之前回去很久了,但是已经很久没有回去过了,能得到什么不同的感觉和力量吗?
赖声川:当然。 感受岁月,最重要的是变化。 特别是台北变化很大。 我对台北有多了解? 我以前上学的时候坐公交车。 如果睡着了,我就不会醒来故意睁开眼睛。 我知道你用其他的感觉现在到了哪里。
我也不觉得老了,但是突然发现了很多台北的故事,年轻人不知道了。 因为街道的名字也变了,所以房子也被拆毁了。 和现在的任何一个中国大城市一样。 这些故事怎么保存? 我一直在想,然后写点新东西,想怎么留下这些记忆。

史航:回到长春,我最大的优点是我不想在自己的家乡去猎奇,不想知道家乡发展得多么快。 例如长春有好几年的地铁,但我从来没有坐过。 我很清楚,在变化比较小的地方,在孤岛上游荡。
然后我在长春翻译很多中学教科书,也就是1984年、1985年的书。 然后,看了每一篇课文,突然发现,小时候对很多事件的记忆来源于教科书中的某个记述,对任何食物的贪婪,对任何昆虫的爱好都来自于此。 我现在的知识体系其实是那个时候随便捏造的,后天的浏览只是丰富了这个人系。 因为看了以前看过的书,镜头也颠倒了,看到了当时呆在那里的若木鸡的自己,所以还可以。

赖声川:某种闭关锁国,但是又回到了过去。
张伟:你认为赖老师从台湾,从自己以前的成长中得到了这样的系统化的影响吗?
赖声川:当然。 我觉得时间一直在前进。 你总是回顾过去。 你自己走的路,你在进步吗? 几十年的事件还在原地踏步吗? 我觉得我们对自己很诚实,但这很难。 因为大多数人不会承认错误。 这是人类的本性。 怎么打开自己? 其实我去看我的过去。 然后,就像历史说的那样,比较过去和现在。 我认为是非常宝贵的时间,非常宝贵的经验。

我希望老了,能更灵活地面对生命
史航:赖老师的这些剧本这次几乎都重新审视了,我是认真的。 《圆环物语》《水中的书》等,一点也没看过。 我感觉你现在这几年的作品和以前的相比,增加了一点透亮的光,但是希望感太强了。
我想你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后来,今天早上,我看了日本导演园子温,觉得他电影里的一句话很有趣,他说:“不是战胜了绝望,而是输给了希望。” 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 不是你战胜了绝望,而是绝望不太可能战胜,绝望是真实的。 但是,人不能忍受,年龄因为经验,总是想多点光,所以输给了对希望的憧憬和给别人希望的愿望。

你输了它,你不能像原来那样完全中立化客观冷静。 你忍不住可以多打几下光。 所以我觉得在《如梦似梦》之后的作品中输了希望,有点屈服于光。 你觉得初期的什么真的很极端? 可以用无稽之谈描绘荒谬、幽默、有点黑暗的时代。

赖声川:史航的头脑真了不起。 我不这么认为,但我可以告诉你确实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了一个变化。 这个变化大致就在“梦幻般的梦”之前。
年轻时的作品,《圆环物语》的表面看起来像喜剧,其实很残酷。 从头到尾的黑色幽默,讲的是整个社会腐朽的情况。 之后,其实早期的作品我发现与社会和政治有关,我会做一点批判。 而且到了20世纪90年代,看起来不怎么需要我了。

在过去的80年代,我们的作者、我们的作品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会引起争论。 到了90年代大家讨论的时候,我还说为什么要去讨论呢? 我没必要朝这个方向走。 我也没那么有趣。 说实话,对政治和社会都没那么有趣。
我突然有很深的感情,政治就是治理人们。 那身体呢? 为什么有管理个人的规定? 因为大家都管不住。 因为自己的约束能力很差。 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有了一定的修养,会怎么样呢? 怎么到所谓的修养? 修养又是什么修养? 是伦理修养还是哲学修养? 还是什么修养?

所以从《如梦的梦》中你看到我的动机发生了变化,然后这些作品就会发生变化。 那是更有希望,还是更绝望,让史航给你们评论吧。
张伟:你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经验还是相关的行业,包括年龄的变化,整体上都变得温和或柔和了吗?
赖声川:我自己期待的是上了年纪,能够更灵活地面对生命,而不是更牢固地对抗所有事件。 我更灵活地包容所有事件。 希望如此。
整理/雨站摄影/郭延冰
标题:“赖声川谈剧场:剧院是一场多角关系”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41006.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