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小影城的四年挣扎:影院告别疯狂年代
本篇文章3705字,读完约9分钟
“什么时候开门?”“你为什么还没打开,你还会打开吗?”这是刘梅最近回答的问题。她在市中心一家顶级影院担任经理,半年来一直处于半失业状态。
后来,当刘梅值班时,他只是把座位从办公室移到了电影院门口。“等待通知”,每天,她反复向路过的客人解释。
1月底,春节档全部取消,电影院成为首个直接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尽管有消息称电影院即将陆续开业,但很多业内人士对棱镜表示,电影院能否恢复运营仍需等待主管部门的正式通知,目前还没有来自电影局的消息。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5月1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免除剧院2020年增值税和文化建设费。在当地,早在3月,上海电影集团就在中国启动了第一个“电影防疫救助基金”,总金额达10亿元人民币;今年4月,北京将电影院纳入“租金补贴”政策,并向符合条件的电影院发放租金补贴;包括江苏、浙江、广东、浙江等省,也都出台了各种房租、社保、税费等财政补贴。

对于电影人来说,与焦急等待重返工作岗位相比,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在经历的行业变化。
“我一直觉得电影行业本身已经到了洗牌的阶段,而这种流行病只是加速了。”余刚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十多年了,在一家中型影院担任首席执行官,管理几家影院的运营和投资。最近,余刚收到了很多收购小影院的要约。“一些小电影院开始招架不住了,它们以底价出售,这接近建筑成本。”

“过去几年,电影院的扩张已经达到了产能过剩的疯狂状态。”余刚认为,如今,劣质影院已经退出市场,高质量的影院已经出现。如果你有一些现金流,现在是一个好的机会,好的钱可以赶走坏的钱,寻找一些优秀的资产。
目前,余刚管理着两个商业工作室和三个准备今年开业的工作室。在停业期间,丢失的票房将被扔掉。制片厂每月损失约60万英镑,而所有在建的制片厂都将被搁置。
虽然和许多同行一样,他们每天都承受着商业压力,但在余刚看来,目前电影院的困境不仅仅是由于疫情,相反,他认为疫情只会加速本应出现的行业洗牌期。
根据灯塔专业应用的数据,从2014年到2019年,中国的电影院数量从4891家增加到11361家,增幅为132%;屏幕数量从26,034个增加到68,284个,增加了162%。2017年,中国的屏幕数量从4.3万个增加到5.3万个,超过了北美的4.5万个,成为全球屏幕数量最多的市场。

“扩张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达到了一种可怕的状态。例如,天津和佛山有几十个极端的城市。像佛山这样的大城市有100多家电影院,太过剩了。”余刚告诉棱镜,资本的大量流入是早期快速扩张的原因。税收风波后,一些上游基金认为真正的投资影院回报更高、风险更小,也进入了下游。然而,“热钱涌入后,电影立即成为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

刘梅工作的电影院于2014年底开业。当地是一个三线城市。她记得当时市区只有八家电影院,包括两个濒临破产的小制片厂。后来,万达、横店和耀来相继入驻,县城的电影院也多了起来。现在,市区只有15家电影院。
“电影院的数量增加了,而且每个人的票房也在开始时有所增加。但在2018年前后,每部电影的票房都开始下降。”她回忆道。
余刚告诉Prism,当它吸引大量资本进入电影行业时,一个巨大的诱惑就是“偷走票房”。
所谓“抢票房”,是指电影院私下建立了一个购票系统,将不受欢迎的电影票作为观众进入热门游戏的凭证出售,甚至以手写票的方式逃避正常的票房分享系统。在2015年的高亮度时期,窃取票房的年投资回报率高达100%,许多电影院以此为生并发了财。后来,在规定被标准化后,道路被封锁了,他们开始“出售电影院”——电影院一旦建成,价格就翻了一倍,然后再次出售。

余刚记得,当时有一批中小型影院被大型影院成批收购,一些资金雄厚的上市影院为了赶工,不断提高租金,导致行业失去理智。
“对于黄金地段的项目,扩张部门的人谈论的价格比正常租金高几倍。你不要把它从别人身上拿走,不管以后手术部的生死。”余钢有这样一个项目,票房600万,租金250万。“正常的租金应该占不到20%的票房,但是很多国内项目却占了30%和40%,这太离谱了。他们都是为房东工作的。”

2017年,迪达电影公司以32亿元人民币(市值的两倍)的价格收购了橙天嘉禾,由此开始的合并和扩张一直持续到今天,然后遭遇了一场流行病。
正是在那个疯狂扩张的时期,张骞错误地进入了电影业。
原来,她只是一个商业地产开发商,因为城市综合体需要电影院作为标准,而她自己开发的项目区域有些偏远,所以她无法联系大电影院参与投资推广,所以她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开一家。
2015年底,张骞电影院正式开业,共有4家影院,每家投资成本约100万元。起初,当地的电影竞争并不激烈。虽然城市人口不到100万,但只有4家电影院。她当时的假设是每个大厅的平均年利润是25万元,可以在四年内偿还。
“我没有在想象中赚钱。”受欢迎的电影院很少,甚至在假日也有大型电影。平时他们穷的时候,每天的票房还不到1000元。"房租不够水和电."。开业后,张骞电影院的年票房是250万元。这部电影被分成几个账户,税收被取消后,剩下的100万元被从房租、水电和劳务中扣除,利润只有670万元。

更快的是,当地电影院的数量在2017年增加到7家,在2019年增加到9家。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和横店等大型影院相继加入,占据了城市的最佳位置。
这使得张骞的票房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对于大院线带来的这一轮“军备竞赛”,她的想法是,她必须增加安排的电影数量以保持收入。所以在2018年,她又投资了250万元将所有的放映机更新为激光设备,同时增加了两个电影院和两个休息区。
"我的投资增加了50%,而票房只增加了20% . "去年,张骞电影院的总票房为300万,仅增加了50万。与之前的预期相比,回报期延长至9年。但她认为,“如果你不投票,250万的票房就无法保证。”。
今年春节前,张骞特意准备了足够的爆米花和薯片,增加了相当于正式工人的临时工,并准备做一件大工作——通常,春节票房占影院全年票房的1/4,尤其是在返乡高峰期的三、四线城市。
流行病打乱了她的计划。
现在,在过去的五个月里,张骞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00万英镑,其中包括即使关门也需要支付的硬开支,如房租、水电、设备折旧和人工工资等。尚未计算机会成本。“今年春节本可以赚几百万。许多影院依靠春节来抵消淡季的损失。最热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这段休息时间让整个行业平静下来。春节前,电影院最贵的二手放映设备900c被炒到了8万元。“现在没人要两万元了。”。
“(现在)正在拼命降低租金。”
今年4月,余钢获得了一个为期4年的免租金项目,同时,它保证每年有200万元的票房收入,以此作为装修补贴。"这种优惠项目现在还没有完成,还有两天."
第一季度,影院表现惨淡,但事实上,去年,该行业进入了调整深水区。根据最新的财务报告,2019年,随着国内直接影院和银幕数量分别增长12%和11%,万达电影的国内票房收入为83亿元,同比仅增长4%,而票房业务的毛利率从10.3%降至6.6%;在横店直营影院和银幕同比增长16%的情况下,电影放映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1.4%,毛利率和利润贡献率分别增长-4.7%和-19.8%,处于亏损状态。

“不仅仅是小老板,在疫情爆发后,大院线也关闭了一些在收购和扩张初期并不太好的门店。”余刚告诉Prism,虽然大院线的资本更雄厚,持续时间更长,但运营成本也更高。
5月20日,武汉万达影视城福柯茂店宣布以终止与该物业合作为由关闭该店;4月中旬,橙色天空金色丰收银河影城天津万象城店也发出了关门通知。
俞刚也面临着同样的决定:除了暂时搁置三家新店的进展,他还考虑关闭租金占票房40%以上的电影院。
“它是在2017年最热的时候建造的,现在它给我们的运营带来了压力。每年我们都要贴出一两百万元,关掉就等于止损。”余刚计划利用这一流行病,与房东讨论减租事宜。"如果对方不同意,关掉它,把设备拆到其他商店."
余刚认为这也是一件好事,包括影院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在告别过去的“疯狂”。
歇业期间,张骞得到了国家的社会保障优惠政策,公司支付的部分由国家财政补贴和减免,减轻了她维持十几名员工开支的压力。
让张骞更幸运的是,她当时没有用贷款加入这个疯狂的游戏。同时,因为她拥有自己的财产,她不需要承受高额租金的压力。在经历了入行前后的反差和疫情带来的行业转型后,张倩重新思考,她打算把电影院改造成一个性能更好的酒吧。

剧院本身也在积极开展自助活动。
“59元包括3张电影票和两个爆米花可乐包,一个是为了提前收到一些现金流量,另一个是为了留住客人。”二月份,刘梅的电影院开始出售包票,售出了大约1000套。
余刚把食品摊放在商场最拥挤的地方,对着影迷们大喊大叫,员工们把它送到了同一个城市的贫困客人手中。一周之内,余钢清空了所有库存,收回了四分之一的成本。
"随时做好准备,即清洁、宣传和安排员工工作."刘梅说,电影院提前一周通知正式恢复工作就足够了。
(文中,俞刚、刘梅和张骞都是假名)
标题:一家小影城的四年挣扎:影院告别疯狂年代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31017.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阿里苏宁出台地摊经济扶持计划
下一篇:给力政策助力企业融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