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本篇文章1879字,读完约5分钟
就在金融委员会强调加强反周期调整后,央行发出了声音。
4月16日,央行网站发布文件称,中国人民银行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大力加强反周期金融调控,大幅增加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一季度各项贷款增加7.1万亿元,为季度最高水平。信贷总量明显增加,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支持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我们将继续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微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RRR减息和再融资。预计小额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将继续快速增长。
对这一流行病有抵抗力并受其严重影响的行业获得了大量贷款
首先,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贷款增长率大幅上升。截至3月底,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贷款余额6171亿元,同比增长17.1%,增幅7.2个百分点,信贷全力支持社会抗击疫情。一季度,卫生和社会工作贷款增加624亿元,同比增长286亿元。
第二,批发零售业贷款增速加快。3月底,批发零售贷款余额9.52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幅5.8个百分点。一季度,批发零售业贷款增加4418亿元,同比增长2742亿元。
第三,用于运输、仓储和邮政服务的贷款增长迅速。截至3月底,交通、仓储和邮政业务贷款余额为14.1万亿元,同比增长13.3%,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一季度,交通、仓储、邮政贷款增加6289亿元,同比增长579亿元。
更多中长期贷款流向制造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
首先,2011年4月以来,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新高,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继续快速增长。3月底,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4.15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增速为2011年4月以来最高;其中,高新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8402亿元,同比增长39.2%。一季度,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加2695亿元,同比增长956亿元。
第二,基础设施贷款供应大幅增加。截至3月底,基础设施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邮政、水电生产供应、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2.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一季度,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加9749亿元,同比增长1312亿元。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回升,主要原因是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同比增长12.9%,比上年末高0.9个百分点。
第三,服务业(不包括房地产)中长期贷款增速加快。截至3月底,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2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一季度,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增加1.54万亿元,同比增长3063亿元。其中,3月份增长4781亿元,同比增长2115亿元。
小额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迅速恢复 的上升趋势
据央行消息,小微贷款的规模和覆盖面已迅速恢复上升趋势,预计小微企业的收益将继续增加。
首先,普惠小额贷款恢复增长。截至3月底,普惠小额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23.6%,不仅扭转了1月和2月增速下滑的局面,也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5个百分点;普惠小额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7.7%,比去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其中信贷贷款占15.4%,比去年年底高1.9个百分点,比重明显上升。
其次,由贷款支持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实体的覆盖面扩大,增长大幅反弹。截至3月底,普惠小额贷款公司支持了2787万个小型和微型企业实体,同比增长22.2%;第一季度,家庭数量增加了89万,其中3月份增加了71万,明显高于1-2月份的18万,显示出复苏增长的大幅反弹。从结构上看,一季度,每户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增加21万家,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增加68万人。
不要打破和加强反周期调整
从货币政策角度看,今年以来,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注重灵活性和适度性,不断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反周期调整。同时,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
几天前,财务委员会会议强调应加强反周期调整。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文彬认为,金融、货币等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比较大,需要通过反周期调整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和/0。
从总量和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商业智库首席研究员李建军表示,总量政策主要是为了加大反周期调整。货币政策的重点仍然是通过有针对性的RRR减息甚至利息补贴措施,向中小银行和中小企业倾斜。
此外,当前的经济管理应该与供给和需求保持同步。李建军认为,主要有三个任务:一是继续支持防疫工作的资金和物资需求;二是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维护和发展;第三,帮助经济逐步恢复正常,支持企业和居民逐步恢复投资和消费。
标题:央行:引导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28776.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