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帮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网站,主要为网民提供创业项目、创业信息、创业商学院、创业辅导等商机资讯、助您时刻掌握最热行业动态。

当前位置:主页 > 创业融资 > 财讯: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财讯: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来源:青年创业帮作者:简万贵更新时间:2021-03-13 15:57:22阅读:

本篇文章7389字,读完约18分钟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城市生活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快速发展质量

一、城市化水平显着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我国城市化的新篇章,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只有1.7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7.92%。 到年底,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亿人,比1978年底增加6.4亿人,年均增加1644万人。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1978年末上升了40.6个百分点,达到了年均上升1.04个百分点的58.52%。

恢复迅速的发展阶段( 1978—1983年)。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产生。 城乡农业贸易市场再次恢复开放,乡镇公司异军突起,许多农民转移到市场或工厂。 乡下知青和下放干部纷纷回到城堡。 对外开放梯度战术的实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崛起等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活跃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98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1.62%,比1978年末上升3.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74个百分点。

稳定发展阶段( 1984—1995年)。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改革的要点转向了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成立,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开始放松,建设市建镇标准适时调整,农村生活人口流向城市的通道扩大,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1992年,邓小平南巡演说使我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促进了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 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城市成为非农产业活动的中心,集聚作用更明显。 1995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29.04%,比1983年末上升7.4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62个百分点。

高速发展阶段( 1996—年)。 从1996年开始,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珠三角、长三角,以产业升级为基础,市场经济活力继续增强,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快速发展水平迅速提高,集聚作用更明显,吸收的农村余地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的迅速发展观,要求“多次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快速发展,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继续迅速提高中国城市化水平,城镇化率也大幅提高。 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27%,比1995年末上升22.23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39个百分点。

新型城市化阶段(年至今)。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多次以人为本、重视质量提高的新阶段。 年,政府实务报告书提出了实现“三人一亿人”的目标。 近年来,为了积极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推进了户籍、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行业的合作改革,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速度正在加快。 从年末到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7.2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了1.21个百分点。 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2.35%。

二、城市的快速发展呈现出新的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数量显著增加。 1978年底,全国城市有193个。 其中,地级以上城市101个,县级市92个。 年末,全国城市达到661个,比1978年末增加468个,增加了2.4倍。 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98个,增加197个,增加2.0倍。 县级市363个,增加271个,增加了3.0倍。 建制镇21116个,比1978年底增加18940个,增加8.7倍。

城市规模显着扩大。 城市生活人口迅速增加,人口集聚效果更明显。 按户籍人口[1]的规模分类,年末500万人以上的城市达到了16个城市,但1978年末上海市只有1个城市。 人口300万~500万的城市达到了25个,但到1978年末只有3个城市。 50-300万人口的城市达到了271个,到1978年末达到了60个。 50万人以下的城市达到了349个,到1978年末达到了129个。 开发区、工业园区、新城和新区等不断成立,城市建设迅速突破老城区边界,建设区面积明显扩张。 年末,全国城市建设区面积5.4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底增加4.7万平方公里,增加6.7倍。

地域分布变得更平衡。 年末,中国东部地区城市212个,比1978年底增加160个,增加了3.1倍。 中部地区城市170个,增加114个,增加2.0倍。 西部地区城市190个,增加135个,增加2.5倍。 东北地区城市89个增加了59个,增加了2.0倍。 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战术的实施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计划的出台,提高了中国城市地区快速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 年以来增加的11个地级市中,有9个在西部地区。

城市群不断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迅速发展的行政壁垒逐渐打破,以前传来的行政区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移。 20世纪80年代,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开始突破所在省、市的行政边界,初步形成了横向经济合作群。 90年代,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市场为纽带,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一点省区发达地区,初步形成了一群城市群。 进入新世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迅速发展速度快,领导作用强,集中效应明显,逐渐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群建筑业,城市群迅速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央城市化事业会议、《国家新型城市化计划( -年)》和中央城市事业会议都确定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形态,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和快速发展。 “十三五”计划纲要提出了建设19个城市群的目标。 现在国家批准了长江中游、哈佛长和成渝等9个城市群的快速发展计划,“抱团”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新潮流,城市群正在重构中国经济的“新版图”。

三、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快速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城市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经济实力显着提高。 城市经济总量大幅增加,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1988年,全国城市地区总产值仅7025亿元,占全国的一半左右。 年,城镇总产值占全国的比例超过了80%。 其中,地级以上城市地区总产值达到466682亿元,占全国的62.7%。 城市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利润全面提高。 1978年底,城市各类工业公司只有83250个,年独立计算工业公司利润477亿元。 截至年底,地级以上城市有规模以上的工业公司174718家,年利润总额达到34400亿元。 各类制公司繁荣迅速发展,民营公司的表现最突出。 年末,地级以上城市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公司为8655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公司的49.5%。 城市财政实力明显增强。 1978年,所有城市的公共财政收入只有584亿元。 年,地级以上城市公共财政收入达到53364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1990年,地级以上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分别为6.6%、60.4%和33.0%。 到了年,三次产业增加部分的比重分别为3.1%、41.9%、55.0%。 从2010年开始,地级以上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迅速提高,2011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1年超过50%,占城市经济的半壁江山。 新产业、新行业、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城市市场繁荣。 1978年,所有城市支出品的零售额只有449亿元。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2164亿元,地级以上城市年末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公司达到12万家。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自主创新的成果层出不穷,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 年,地级以上城市专利申请受理量为212万项,比年增加26万项,增加14.0%。 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2.6万项,增加8.7万项,增加62.6%。 科技支出2686亿元,增加1268亿元,增加89.4%。

四、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力量不断加大,投入持续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

公共服务的能力迅速提高。 教育费投入持续增加,各阶段教育事业稳定发展。 年,地级以上城市的教育支出为11044亿元,而到1978年,所有城市的财政支出只有127亿元。 年末,2533所地级以上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全市)比1978年底增加,在校学生(全市) 2785万人,增加2718万人。 中等职业学校4800所,增加2028所,在校学生768万人,增加700万人。 普通中学22025所,增加8347所普通小学45022所,增加6697所。 各级学校教师567万人,增加372万人。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确立了9年义务教育制,法律促进和保障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 2006年,没有把杂费纳入义务教育法,真正实现了免费的义务教育。 现在,很多地区推行了15年的免费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免费,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大幅度提高。 文化事业投资增加,文化软实力显着提高。 年,地级以上城市文化体育和媒体支出1345亿元,比年增加459亿元,增长51.8%。 医疗服务系统制度更健全,服务能力大幅度提高。 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医院、卫生院达到24675个,医生172万人,床位354万张,到1978年底所有城市只有33万名医生和23万张床位。 年,地级以上城市医疗卫生支出5202亿元,比年增加2571亿元,增长97.7%。

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强了。 基础设施建设的力量不断壮大。 年,中国城市建设资金支出13833亿元,1978年只有17亿元。 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7460亿元,1978年只有12亿元。 地级以上城市交通运输支出达到3672亿元,比去年增加1423亿元,增加38.8%。 公共交通建设成功了。 年末,中国城市道路长38.2万公里,到1978年底只有2.7万公里。 城市的道路面积是75.4亿平方米,到1978年底只有2.3亿平方米。 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 1978年底,我国只有北京有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3.6公里。 到年底,32个城市开通了轨道交通,车站3040个,运行线路达149条,运行线路总长达4484公里。 以前传下来的公共交通和智能交通的融合迅速发展。 年末,地级以上城市实际上有公共汽车(电)车运行车辆47.7万辆,出租车95.4万辆,但1978年末所有城市的公共汽车(电)车拥有量只有1.7万辆。 年,地级以上城市公共汽车(电)车客运总量为627亿人,1978年全城市客运人数只有132亿人。

新闻网络发展很快。 随着网络强国战术的实施,网络覆盖率迅速提高,迅速削减成本改革继续推进,“网络+”广泛融入各行业。 年,地级以上城市电信业务收入(全市) 13511亿元,比年增加2578亿元,增长23.6%。 年末,地级以上城市3g以上的手机客户数(全市)为6.7亿户,比年末增加4.3亿户,增加1.8倍。 网络顾客数(全市)达到25510万户,增加5725万户,增加28.9%。 “十三五”计划纲要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国家计划,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制定了相关方案,智慧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公路。

水、电、煤气等生活资料供应充足。 年末,中国城市用水普及率为98.4%,比1978年末提高了16.8个百分点。 气体普及率为95.8%,上升了81.4个百分点。 年城市供水总量为581亿吨,比1978年增加502亿吨,增加6.4倍。 气体供给总量(人工气体和天然气)为1216亿立方米,1978年只有24亿立方米。 年,地级以上城市全社会用电量为29146亿千瓦小时。 其中,居民生活用电为4129亿千瓦小时。 1978年,所有城市的耗电量只有1851亿千瓦小时。 其中市政生活耗电量只有172亿千瓦小时。

五、城市的美丽应该住在建设中打开创新局面。

近年来,“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城市宜居性和城市快速发展的可持续性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迅速提高,城市生活更美好。

生态建设持续加强。 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审查方法》、《生态文明建设审查目标体系》和《绿色快速发展指标体系》相继出台,制度上保障了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秩序规范推进。 环境保护的投资在增加。 年,地级以上城市节能环保支出达到2192亿元,比年增加983亿元,增加81.3%。 城市园林绿化和市容环境卫生固定资产投资从无到有,每年达到1670亿元和445亿元。 环境治理的力量持续加大。 年,城市污水解决率达到93.4%,比年提高6.1个百分点。 生活垃圾无害化解决率为96.6%,上升了1.8个百分点。 地级以上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市) 191亿吨,比去年减少32.0%。 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全市) 710万吨,减少58.6%,减少趋势非常明显。 年末,城市排水管道长度为57.7万公里,但到1978年末只有2.0万公里。

人居环境更美。 城市环境不断改善。 年末,中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为65.4万公顷,到1981年底只有2.2万公顷。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3.7平方米,到1981年底只有1.5平方米。 城市建设区绿化覆盖率为40.3%,比1986年底提高23.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率比1996年末上升了17.4个百分点,年均上升了0.9个百分点。 “海绵城”的建设正在进行。 年,中央城市化事业会议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为国家战术。 更多的城市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的,改造和管理国内的水系和网络交通,当场消除和利用降雨,适应城市的环境变化,提高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精神文明正在盛行。 城市市容市外观更漂亮,清洁,有序。 许多城市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和岗位全面禁烟,工商、税务和110等窗口服务领域的服务更文明规范,投诉机制更方便有效。 市民素质显着提高,公共场所的行为更文明,自觉排队和让座等行为越来越普遍。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明确了,许多崇德出现在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城市。 到年底,我国共评选表彰了5次共计176个全国文明城市。 其中省会城市23个,地级市80个,直辖市城市17个,县级市56个。

六、城市生活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反复出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快速发展理念,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和支出明显增加,社会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强。

就业收入大幅增加。 城市就业从“整合包整合”走向市场调节,就业人员迅速增加,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年末,全国城镇就业人员42462万人,比1978年底增加32948万人,增加了3.5倍。 1978年,非公经济是个体经营者的一种方式,只占城市就业人员的0.2%。 到年底,国有和集体以外的非公共经济就业者所占比例达到84.8%,成为城镇就业的主要途径。 城乡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78年末,城市就业者占全国就业者的比例为23.7%,年首次超过乡村,年末达到54.7%。 就业扩大和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使城市居民收入飞跃增长,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实际增长14.4倍,为36396元。 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收入来源单一,首先是工资收入和少量利息收入。 年,非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支配收入中的比例明显扩大,达到39.0%。 其中,经营净利润所占比例为11.2%,财产净利润为9.9%,转移净利润为17.9%。

支出和生活质量显着提高。 城镇居民的生活基本上从处理温饱到实现整体小康,再到决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了连续跨越。 年,城镇居民人均支出平均为24445元,增加到1978年的实际10.4倍。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比1978年的57.5%下降了28.9个百分点。 生活水平从生存型向快速发展型转变,质量提高,费用方法更多样。 在饮食方面,食品由不足变得丰富,人们更重视营养平衡、粗细搭配、风味口感、绿色卫生等。 在服装方面,从穿暖和的衣服到穿漂亮的衣服,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质量显着提高,成为个人的审美表现和自我形象的展示。 住宅方面,人均居住面积大幅增加,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住宅质量不断提高。 在移动方面,交通工具更丰富、多样、方便、新型节能交通工具越来越兴起。 在生活用品方面,智能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等耐用消费品全面普及,汽车等大型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 年末,地级以上城市私家车拥有量(全市)为15968万辆,比2008年末的4193万辆增加了2.8倍。 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自行车共享、网上预约、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新的费用方法层出不穷,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从无到有,日益完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城市不断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了广阔的视野、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年,地级以上城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144亿元,住房保障支出3193亿元,比年分别增长73.6%和103.8%。 年末,各级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19875万人、18788万人和12392万人,比年末分别增加3635万人、2548万人和2498万人。 社区服务设施24.6万个,增加了11.1万个。 社会福利院床位168万张,增加了46万张。

历史车轮不断前进,时代潮流滚滚。 进入新时代,城市快速发展前景更加光明,挑战也非常严峻。 更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中心的党中央周边,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反复落实新的快速发展理念,遵循城市快速发展规律,开拓创新,稳步从事,推进新城市化的优质快速发展,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

标题:财讯: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地址:http://www.qdgzw.com/cyrz/38592.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