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讯:南京高新园区“抱团打天下”
本篇文章2402字,读完约6分钟
园区数量减少,创新实力反而增强了
南京高新园区“抱团打天下”
位于燕子矶新城的原南京化学试剂厂变身为“1934南京第9区”产业园崔晓摄影。
最近,南京创新周拉开帷幕,南京各高新区成为仁让的主角,从人工智能到集成电路,从生物医药到区块链、物联网……领域盛会层出不穷,高峰论坛层出不穷。
近两年,从83个产业园区整合的15个高新园区,握拳形成了创新力:去年,在国家级高新区排行榜上,南京国家高新区上升了7位。 今年第一季度,南京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上升到全市八成比重,成为创新快速发展的主要阵地。
一区多园,对方成为队友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成立了南京第一个“合作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和副城高新区首次“携手”。 2月25日,浦口高新区对鼓楼高新区确立了“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快速发展模式。 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合作伙伴区建设,共同共享海外创新中心,相互设置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与鼓楼高新区“合作”。 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一下子结成了雨花台高新区、徐庄高新区、新港高新区三个“伙伴”。
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合作伙伴园区”支持公司园区间转移,共享科技转换成果,打破了“主城高新区孵化项目没有空间,郊外吃不完”的困境。
年11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事业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快速发展思路,整合形成了15个高新技术园区。 改革前,南京有83个园区,数量多,但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明显,出现了一个项目,与许多园区商谈的现象,引起了优惠政策层的追加代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南京园区整体实力。
根据“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大致分别整合或设立高新区,合理布局、错位发展迅速。 全市从83个园区“减”到15个高新园区,再到一个统一的企业品牌“名号”——南京高新区,背后是南京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一局”的新布局构想——打破园区板块的“楚河汉界”,同质竞争
过去的“潜在对手”成为队友,合作“拥抱天下”。 在全国高新区的最新综合排名中,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57个国家级高新区的排名从原来的第27位上升到第20位。 今年4月,南京市发布了《第一季度全市高新区(园)优质快速发展第一指标监测情况》。 1-3月,全市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96.46亿元,占全市80%以上,高新区已成为全市产业升级转型的主战场、主阵地。
街道变成硅通道,资源再生
斑驳的外墙穿着新衣服,内部功能区域重新划分,明确上传的公司忙于搬运设备……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搬迁后留下的旧办公楼,玄武区与南京视觉和网络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改造花园
南京的创新,不仅限于高新区。 城市巷已成为孕育科创动能的新阵地。 今年,南京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一号文件“创新职业升级计划”的重要措施,推进了创新职业生涯与研究生院、城市空间的比较有效的融合。
最近发布的《南京市“硅巷”建设事业方案》构建了“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硅巷”快速发展布局,以明城墙为环,以玄武、秦淮、鼓楼三区为核心,建设四条轴线,利用大学医院闲置载体
今年以来,围绕硅巷建设的“四大”和“五大要素”,南京主城市三个地区齐头并进,探索中心城区创新的快速发展模式,推进人才、技术、资本、新闻等各要素的融合、分裂创新, 玄武区珠江路升级转型持续深入,围绕工业设计、医疗器械、医疗大数据、科技金融等主导产业,建设“一区五园”创新经济带的前段阵地。 鼓楼区整理整合17所研究生院的载体和16个储备改造载体,聚焦软件网络、金融和科技服务、生命健康等产业,推进“破壁”创新,推进大学和城市的双向开放。 秦淮区专门召开硅巷创新快速发展大会,领导芯片应用,主导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一城一谷一带”的快速发展格局。
硅巷赋能激活了“一池春水”。 截至5月底,全市“硅巷”建设改造投资超过1亿元,已建成,投入运营15.98万平方米。 在“硅巷”建设范围内,已引进科技型公司165家,聚集高企业35家,计划每年申报高企业50家,区域培养或上传的新型研发机构10家,3家完成市级备案,公共创空间、孵化器等
产教融合,大学城变身机车
在江宁高新区生命科技镇,米度(南京)生物技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等研究生实验室合作,近3年实施了172个试验,完成了60个新药申报项目,客户瞄准礼来、默克、雅培、辉瑞等国际医药巨头 米度生物市场总监吴昊伟说:“定居江宁高新区,重视江宁大学城人才环境的特点。”
53所高中,83万大学生,82名双院士,120多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南京是无耻的科学教育重镇。 如何把科学教育的特点变成推进创新的机车? 南京市委市打着旗号,整合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和江北大学集聚区的科学教育资源,推进大学和周边高新区的深度融合,引导科学教育“长板”和人才“活水”创新。
仙林大学城和江宁大学城在一南一北,成为南京东部崛起的“双引擎”,输出创新资源,串联快速发展要素,为紫东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科研等强大支持。
紫金山东麓,仙林大学城已成为新港高新区、栖霞高新区和徐庄高新区的知识供应地。 根据南京市的部署,仙林大学城12所高校将打破地区区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建立平稳高效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建设中国(南京)智谷。
“我们是南京乃至整个苏南地区科学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开发园区之一。 ”江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孔永祥说。 去年以来,南京江宁大学城和江宁开发区高新区、江宁高新区和雨花台高新区创新资源共享和产业合作迅速发展,建设了中国(南京)无线谷、中国(南京江宁)药谷和中国(南京)软谷。
跨越长江,江北大学集聚区定位为江北新区的技术源泉,加强科研、生产、商务功能的有机组合,建设生活设施完善、社会交流频繁、创新创业活跃的新型“科技+产业+生活”社区
标题:财讯:南京高新园区“抱团打天下”
地址:http://www.qdgzw.com/cyrz/38197.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