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交响乐团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即将首发”
本篇文章1683字,读完约4分钟
唱片的录音现场
作为马思聪故乡的管弦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于8月17日~20日,由管弦乐团常任指挥景熙执棒,录制了《马思聪作品集》。 曲子包括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思乡曲》,有名的小提琴家徐惟乔担任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的独奏。 据说这张唱片预计9月3日在韶关石首发。

在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马思聪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黄金期
广州交响乐团录制唱片的消息由马思聪家族的马之庸分享。 “马思聪从1932年的学业回国到1949年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决定以音乐为武器参加这场战争。 他的《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包含着对敌人的仇恨、对民族的热爱、对人民英雄的崇敬和胜利的欢呼,构成了作品动人的内涵。 现在,广州交响乐团录制这两部作品是非常罕见的。 ”。

为了进一步推动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和活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局将修复抗战时期岭南大学在粤北的办学遗迹,并于今年9月作为广东历史教育研究基地向公众开放。 粤北是抗战时广东的大后方,南接曲江、北交鄞州的坪石是当年粤汉铁路线上广东国内最北的小镇,当时马思聪是从北搬到坪石管口的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在那里迎来了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完成了《第一交响曲》等作品。

马思聪夫人王慕理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很怀念那个时候。 “环境安静,生活稳定,他(马思聪)的几部大作品,如《第一交响乐》、《小提琴协奏曲》等,在那个时候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 那可以说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 ”。
《第一交响曲》《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次大同期静场录音制作
马思聪是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小提琴家、教育家、高产作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近代史离不开广东人的参与和推广,在音乐方面更是如此,萧友梅、马思聪、清星海、青主(廖尚果饰)等广东人,在中国音乐的快速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据介绍,1942年世界上诞生了两部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的交响曲作品。 一部是肖斯塔科维奇当年3月完成的《第七交响曲》,另一部是马思聪当年12月在坪石管口完成的《第一交响曲》。
马思聪于1944年完成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第一个协奏曲类型的大型小提琴作品。 这是一部运用广东音乐要素独创的作品,是至今为止很难得到的“洋为中用”的例子。
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很少在舞台上出现,这是这两部作品上市近80年来第一部大同期静场录音制作。 此次录音《马思聪作品集》充分体现了广州交响乐团在抢救性发掘和传递优秀中国音乐作品方面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

徐惟乔录用
演绎瓜达尼尼在1756年制造的小提琴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交响乐团委托了国际知名小提琴家徐惟乔为《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和《思乡曲》独奏小提琴。 1979年,著名的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斯特恩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首次访华的外国音乐家,发掘了后来国际知名的中国音乐神童,徐惟乔就是其中之一。 徐惟乔基教授曾受教于林耀基教授,是这位小提琴教育泰斗最早的学生之一,同为广东人林耀基教授,也是马思聪在中央音乐学院担任首任院长时的学生。

徐惟乔表示,马思聪的《小提琴协奏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进入戏曲元素是这首曲子最大的亮点,用西洋乐器表现广东音乐,产生了令人感兴趣的效果,演奏难度非常大,考验了小提琴独奏的各方面水平 在这次录音中,徐惟叶采用了1756年制作的瓜达尼尼的小提琴。 这架钢琴是今年诞辰100周年的艾萨克·斯特恩生前采用的多年乐器。 因此,广州交响乐团这次录制的《马思聪作品集》也将马思聪和斯特恩这位小提琴巨匠联系在了一起,这一隔阂空琴缘也成为了东西方小提琴交流的纽带。

《马思聪作品集》由广州交响乐团录音制作中心制作。 广州交响乐团大楼内有先进的录音硬件设施和优越的录音声场环境,三首大同期静场录音在管弦乐队彩排大厅进行,是邀请著名古典音乐录音师刘达操刀完成的。 这张精彩的唱片预计将于9月3日在马思聪《第一交响曲》和《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的诞生地韶关石首发。 (全媒体记者张素芹)
标题:“广州交响乐团录制《马思聪作品集》即将首发”
地址:http://www.qdgzw.com/kjcy/41132.html
免责声明:京青年创业网是一个专业为创业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创业资讯媒体,更新的资讯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京青年创业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娱乐圈纪录片”警醒了谁”
下一篇:“北京文艺这样续写和你在一起”

